万科连续8次借款243亿,深铁集团极限输血能否续命?

房地产界的朋友们这两年心情都不太好。现在大家转行的转行,还留在行业内坚守的朋友,也大多都在惨淡度日,熬过寒冬。
而万科的生死未卜也是一直让大家揪心的热点话题。这不,最近万科又发布公告,继续借款续命了。
8月5日,万科发布《关于深铁集团向公司提供不超过16.81亿元借款》的公告。这是今年以来,第8次向大股东深铁集团借款,累计金额达到243亿。
我看到上有投资者戏称,深铁集团作为万科大股东,在2025年看上去一直“有一种往河堤决口丢沙包的感觉”。
那么,万科这样下去到底能不能脱离财务风险区呢?深铁集团这些投资注定成为了大败局了么?我们来分析一下。

900多亿持续投资,深铁深套万科死亡螺旋
复盘一下深铁集团自从2017年那笔旷世交易入主万科以后,曾经获得过短期的盈利,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。
那时,在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的刺激下,全国房地产一路狂飙突进,多数人为此加上了杠杆。
那时候很多人都有一种迷之自信:我们不用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,中国以房地产为核心的经济体系是独特的,这就是中国模式。而房地产是家庭财富保值增值的最佳标的。
还记得2019年前,在一场学术论坛上,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对话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・席勒教授,他问道一个尖锐的问题:
“席勒教授,从您的观察来看,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过程中,面临的最大风险或者说最容易被忽视的挑战是什么?”
席勒教授深思后回答道:
“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确实令人印象深刻。但过去几十年里,你们几乎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、大规模的经济衰退、金融危机或者资产价格泡沫破裂 —— 至少没有让大多数人亲身感受到这种冲击。而如果一个经济体或一代人从未经历过衰退,人们很容易形成一种‘增长会永远持续’的预期,对风险的感知会变得迟钝。“
要知道,朱宁教授最受欢迎的一本著作是《刚性泡沫》,而罗伯特席勒教授的名著则是《非理性繁荣》。
果然,黄金时代稍纵即逝。
智者永远是少数人。那时候的我们不相信,也不愿意相信,在这个歌舞升平的时代,一场潜在的巨大危机就在眼前。
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万科的发展遇到了关键一局。
2017年,深铁集团在著名的“宝万之争”中,作为白衣骑士,毅然豪置664亿元,持股32.4亿股,占万科总股本的29.38%,从华润手中接下了万科的大旗,成为第一大股东,央企华润完美套现。
接下来从2017~2022年,深铁集团走向了一个投资后的红利期,虽然期间万科的市值没有增长太多,但这5年间,深铁集团累计享受了万科的累计分红了192亿,算是吃了一顿肥美的大餐。

然而,市场很快急转直下,黄金时代转瞬即逝。
2021年起,万科首次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,增速全面放缓;
2022年万科净利润连续下滑,销售规模首次负增长;连续第二年下滑,累计跌幅超55%。
2023年万科全面亏损,业绩滑入谷底;
2024年万科的经营持续承压,净利润亏损-494.8亿元,亏损规模同比扩大214.4%;
2025年上半年,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00亿-120亿元,同比2024年上半年的亏损98.52亿元进一步扩大。
伴随着业绩亏损的是债务压力的扩大,深铁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,不得不面对问题,开始扛起还债压力。
其实,从2024年起,深铁已经行动起来了。他们通过认购REITs、资产受让等方式为万科提供融资支持,大致融资了46亿,具体情况如下:

到了2025年,万科的资金危机仍未化解,还在恶化。于是,今年深铁集团连续8次给万科借款输血,进行债务置换,累计借债243亿。

由此算来,2017-2025年,深铁集团股权投资+债务融资,总共向万科投资了664+46+243=953亿元,其中虽然通过分红收回投资192亿,累计还净输血761亿。
截至2025年8月7日,深铁集团持有万科27.18%的A股股份,而万科A当日收盘价为6.47元,对应总市值771.92亿元。按此计算,深铁持有的股权价值约为210亿元(771.92亿×27.18%)。
万科目前的市值较深铁2017年收购万科股权时的初始成本缩水约454亿元。
也就是说,这些年来,深铁集团累计净输血给万科761多亿,相当于当前万科的总市值,但却只拿到了市值只有700多亿万科的29.38%的股权,这些笔战略投资目前来看,算是惨败。

债务压顶,而房地产市场仍在下行
今年万科的焦虑是有原因的。
这是万科公开债务兑付高峰年,境内外到期债务规模达301.5亿元,其中仅7月单月需偿还62.63亿元。
现在复盘来看,万科之所以出现这样巨量的债务压力,还是来自于2018~2021年这4年对市场的战略错判。
2018-2021年,万科虽然一直宣称要“活下去”,谨慎投资。但实际上,他们并没有言行一致。这背后无论是发展惯性还是各种内外部力量的推动,万科没有踩住刹车。
这四年,万科每年拿地金额均超过千亿,四年累计拿地约5549亿元。
其中,新增土地中约22.9%位于三四线城市(如徐州、贵阳、唐山),这些区域去化周期长且价格波动大。例如,2021年在贵阳拿地成本为1.2万元/平方米,当前同类地块市场价已跌破8000元/平方米,直接导致成本倒挂。
同期,万科还投入4000亿元发展商业、物流等多元化业务,但这些重资产板块EBITDA利润率(约3.5%)无法覆盖银行贷款利息(平均4.2%),形成“现金流黑洞”。例如,2019年收购的20家购物中心,因改造成本超预期,2023年亏损12亿元。
上面这些问题的本质还是万科对市场趋势的误判。
当然,中国房地产行业最近几年出现如此逆天的大反转,这一几乎“无人生还的悲惨剧本”,事先大多数企业都无法预料。万科只是整个行业倾覆中的一个不幸的样本。
同时间,大量民企集体阵亡的现象,要比万科还要惨烈。
然而乌云仍然压顶,市场还没有看到曙光。
截至2025年6月,中国四大一线城市房价仍然一路向下。北京二手房价格比高点下跌了30.7%,上海下跌36%,广州下跌34%,深圳下跌40%,其他二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状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,

不知不觉,房价已经下跌了4年了,至于什么时候才是中国房价底部,仍然不明确,市场还在寻底的过程中。
市场对下跌的预期一旦形成,会形成一种巨大的惯性,往往很难逆转。
综合考虑当前的经济形势、人口悬崖和巨大的库存堰塞湖,估计未来一段时间,房价大概率还会不断探底。而最近高盛、瑞银等机构一致把中国房地产的底部企稳时间又延期到了2026年下半年。
如果对照日本当年的房地产泡沫70%的跌幅,中国探底之路还没走完。即使是美国,也是经历了6年的探底过程。

8年前,无论是深铁还是万科,包括我们中的大多数,还沉浸在歌舞升平的狂欢中。但不知不觉,三道红线、人口悬崖以及口罩等不可控的因素,灰犀牛和黑天鹅一起到来,让这场盛宴戛然而止。

更让人没想到的是,这不是一个周期性的波动,而是一个时代的结束。今年7月,历经10年才召开的最高级别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,没有再提房地产,转而以城市更新作为发展的核心。
中央政策对中长期发展模式的定调,也是一种对过去告别的宣言。
面对这样的局势,万科仍然没有脱离险境,未来大概率还需要在ICU中持续输血续命。而与此同时,万科的大股东深铁集团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了。
2024年深铁集团合并报表范围内亏损334.61亿元,截至2025年4月2日,深铁集团总负债为4678.30亿元,净资产为3045亿元。
如今命悬一线的万科和深陷泥潭的深铁,似乎就是当前中国房地产的缩影。
商业项目
华东地区-上海:////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 /
杭州:/ |绍兴:| 苏州:|合肥:|福州:
华北地区-北京:///////|天津:
华南地区-广州: | |深圳: / |惠州: |台湾:
西南地区-成都://///// |重庆://
华中地区-长沙: / |武汉:/ |张家界:
西北地区-西安:/
东北地区-吉林:
文旅城市:| | | |
住宅:| |
酒店民宿非标住宅:
文旅项目
华东地区-南京: |合肥:/ |莫干山:
华南地区-江西:/
西南地区-云南:/ |昆明:|眉山:
东北地区-大连: |
西北地区-宁夏:
华北地区-北京:// |秦皇岛: |承德:
华中地区-郑州:
西北地区-西安:
新物种、新趋势、新观察
行业趋势
国际案例
曼谷:
日本:| | | | | | | |
美国:
德国:
巴黎:
房地产观察家核心特色 Featured Insights
研究洞察趋势 | 深度解读案例 | 报道创新事件
企业业务类型 Capabilities
案例深度剖析 | 项目策划规划设计 | 项目推广运营
- 上一篇:韩国总统李在明:尊重朝鲜现行体制,不追求以任何形式吸纳统一朝鲜
- 下一篇:没有了